主页 > 名句 > 白居易的名句 > 所得唯元君,乃知定交难。

所得唯元君,乃知定交难。

出自唐代白居易的《赠元稹

自我从宦游,七年在长安。

所得唯元君,乃知定交难。

岂无山上苗?径寸无岁寒。

岂无要津水?咫尺有波澜。

之子异于是,久要誓不谖。

无波古井水,有节秋竹杆。

一为同心友,三及芳岁阑。

花下鞍马游,雪中杯酒欢。

衡门相逢迎,不具带与冠。

春风日高睡,秋月夜深看。

不为同登科,不为同署官。

所合在方寸,心源无异端。

“所得唯元君,乃知定交难。”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自从我做官,已经在长安呆了七年了。

所交到的朋友只有元稹一个,这才知道成为挚交有多艰难。

难道没有小人物么?有却经不住一年一度的寒风。

难道没有身居要职的大人物么?近在咫尺,但脸色说变就变。

元稹与他们的不同就是,即使经过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誓言。

像是没有波澜的古井之水,又像是秋天节节分明的竹杆。

我们结为好友已经满三年了。

二人一起骑马赏花,也一起在雪中共饮。

在家中迎接彼此,根本不需要穿戴发带与发冠。

二人既可以在春日睡到太阳高照,也可以在秋夜畅聊到深夜。

二人交好不是因为一起登科,也不是因为同署官位。

只是因为二人心意相契合,内心深处没有异念杂想。

注释

宦游:做官。白居易从二十八岁时考科举,开始走上入仕道路。

七年:从二十八岁到三十五岁,白居易均在长安先后参加进士、特科等考试。

元君:元稹。

定交:成为挚交。

山上苗:比喻奸佞小人,以同利为朋。经不得风吹雨打。

要津:比喻显要的地位,其本义指水陆冲要之地。

之子:这人,即元稹。

谖(xuān):忘记。

“一为同心友,三及芳岁阑”:说结为好友,已满三年。岁阑,岁终。

衡门:指代白居易长安居所。

具:穿戴。

为:因为。

方寸:指心。

心源:内心。

“所得唯元君,乃知定交难。”鉴赏

赏析

这首诗通过写二人一同出游,一起饮酒,畅谈至深夜的经历,写出作者对元稹的欣赏之情,以及对他们友谊的珍惜之情。诗句短小精悍,情真意切。

从这首诗可以见出,诗人在长安做官的这几年,在交友方面是有教训的,他曾真诚地想结交一些年相若道相近的同辈人,但在政治的风浪中很多人都放弃了自己的节操,也曾为了事业、前途而去攀附过一些达官贵人,但人家时不时地给脸色看。正是在诗人处于交友的怪圈时,元稹出现了。

元稹是白居易最好的朋友之一,二人同登科,同署官,又有同样的文学观念,他们共同倡导了中唐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,史称“元白”,是彼此一生的知己。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与元稹的友情。唐诗中吟咏友情的诗很多,此诗当属其中佳作之一,诗中所谓“花下鞍马游,雪中杯酒欢。衡门相逢迎,不具带与冠。春风日高睡,秋月夜深看”的生活情状,是二人交游生活的生动描绘。只有相知甚深的朋友,才能如此不拘俗礼。这样的生活大有出世之感,充满了一种士大夫式的理想情致。在这样的描写之后,篇末突然一个简括的收笔,点出了二人友谊的实质:“所合在方寸,心源无异端”。只有知心的朋友,才是真正的朋友,这当是亘古不变的交友之道。

“有节秋竹竿”是全诗的主旨。元稹在后来的和诗中,也拈出此句着笔。这是元白彼此对“孤且直”的赞许,也是元白为人处世做官的原则,足以说明元白的相同志趣及其在当时刚正不阿的处世态度。

创作背景

从《酬元九对新栽竹有怀见寄》题下作者原注知,这首诗约作于元和元年(806年)。元和元年元稹以左拾遗屡上疏论时事直言,被贬为河南县(今属洛阳),这首诗就写在这个时候。

白居易简介

唐代·白居易的简介

白居易
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
...〔► 白居易的诗(53篇)

猜你喜欢